⒈ 亦作“鴈山”。
⒉ 即雁门山。
⒊ 即雁荡山。
⒈ 亦作“鴈山”。
⒉ 即 雁门山。参见“雁门”。
引南朝 梁 江淹 《别赋》:“辽水 无极, 雁山 参云。”
一本作“鴈山”。 唐 陈子昂 《送魏大从军》诗:“雁山 横 代 北, 狐塞 接 云中。”
唐 杨凭 《边塞行》:“细丛 榆塞 迥,高点 雁山 晴。”
⒊ 即 雁荡山。参见“雁荡山”。
引宋 陆游 《菖蒲》诗:“雁山 菖蒲 崑山 石, 陈叟 持来慰幽寂。”
钱仲联 校注引《嘉泰会稽志》:“今 会稽 有一种,叶有脊如剑,谓之 雁荡 菖蒲。”